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自治区科普工作队党支部“一支部一品牌”典型案例
2025-08-04 10:32:00    来源:自治区科普工作队党支部    编辑: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5-08-04 10:32:00

  六月的宁夏中宁县,日头正烈。舟塔乡菜农王永贵蹲在自家蔬菜大棚里,瞅着几株蔫头耷脑的辣椒苗直叹气。“这苗子咋就长不精神呢?”他伸手拨了拨发黄的叶子,指缝里还沾着泥土。棚外传来几声爽朗的招呼,几个红马甲身影踩着田埂走进来——自治区科普工作队党支部的“塞上科普轻骑兵”又来下乡了。他们拉着农学院专家蹲在地头,扒开土层捏了捏,很快断定是土壤板结惹的祸。身穿红马甲的党员们跟着专家一起,当场就演示起蚯蚓粪堆肥的法子,连翻土的力度都细细叮嘱。很快,王永贵的辣椒棚像换了模样,绿油油的枝叶间挂满了饱满的果实,挂果量比往年多了三成还多。

  这样的场景,在宁夏的田间地头很常见。自从自治区科普工作队党支部竖起“塞上科普轻骑兵”这面旗,红马甲的身影就常出现在大棚里、果园中、养殖场。面对农村科技服务“技术落地难、专家对接慢、农民受益少”的堵点,党支部用“三抓三强”工作法蹚出了新路,让科技小院成了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也让党旗在田埂上飘得更艳。​

  抓思想强引领,把准服务方向​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带领党员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咱党员虽说不是个个会种地,但得当好乡村的思想领航员、科普宣传员、群众服务员!”党支部书记在科技小院现场会上说的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口头禅。每月一次的“科技服务大讨论”上,党员把学到的道理变成实实在在的办法:怎么联动资源、怎么给农户争取资金、如何按县域特色搞服务,一条条都落到了实处。

  抓队伍强作风,锻造服务尖兵​

  “协调专家、对接农户、盯技术,这些活儿看着碎,没点韧劲真干不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小李刚来时,农户问起病虫害防治,他常常支支吾吾答不上。考虑到50家科技小院发展不均衡,党支部想出个“星级评定”的办法,好的树成标杆,弱的帮着改进。党员们分片包院,哪家星少就往哪家跑,问题一条一条记,办法一个一个想。小李跟着党员白天扎在大棚里看长势,晚上在小院整理笔记,三个月记满了3个本子,现在农户有啥疑问,他张嘴就能解决一些常见问题。支部还定下“三必到”规矩:种植关键期准到、农户求助立马到、病虫害露头赶紧到。春耕时,红马甲们跟着专家钻进田间地头、牛棚圈舍,搞起“科技助农,兴村富民”活动。看着老乡们学会新技术时的笑脸,党员们总说:“跑再多路、晒再黑,值了!”​

  抓业务强服务,破解增收难题​

  党支部创建了“科技小院+大篷车”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中宁瓜菜科技小院,党员们专做农技专家和农户的“连心桥”。他们拉来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的教授,试种春提前、秋延后的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新品种,100亩示范田种得有声有色,周边跟着种了600亩露地瓜菜。枸杞地里也有新变化,党员们请专家驻点攻关,教农户用枸杞压条果菜栽培技术,1000亩地的亩产涨了100多公斤,按市场价算,每亩增收500元,加起来就是50万元。番茄潜夜蛾防治技术推广800亩,防虫效果超95%,亩均增产100公斤,增收20万元。蚯蚓粪堆肥技术推广600亩,亩均增产100公斤,增收30万元。

  大篷车更成了“移动课堂”,一年跑了26趟,专教种养殖技术。200多名农技协骨干、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跟着学,回去都成了村里的“土专家”。如今的中宁瓜菜科技小院,大棚里的西红柿红得发亮,枸杞枝条上挂满了红果果。靠着“三抓三强”,100亩示范田带动周边2000多亩地多收了100万元。​

  如今,“塞上科普轻骑兵”已成为全区科技小院可以依托的主心骨。在永宁肉牛科技小院里,党支部牵线中国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专家,教农户调青贮饲料、科学喂牛,养殖效益明显提升;在贺兰山东麓的大武口葡萄科技小院,红马甲们领着专家帮贺东庄园、西御王泉酒庄改造了3200亩低产园,亩产提高100多公斤,葡萄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促进增收近600万元;在灵武奶牛科技小院,党支部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和硕博团队,搭起“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人才培育—产业联动”的链条,给养殖技术安上了“科技保险”。​

  【撰稿 安贝】

【编辑】:
【来源】:自治区科普工作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