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妇联妇女发展部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强化就业优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妇女手工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共培育妇女手工创意工作室、巾帼创业就业基地77个,妇女手工业固定从业人员5600人,带动灵活就业1.6万人。
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手工产品提档升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找准手工制品市场定位,加强手工能人与企业、市场的对接,推动小产品发展成大产业,让小作坊发展成为创业大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手工皮艺”传承人乔雪在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创建乔师傅手工皮艺扶贫车间,并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实施“天才妈妈”梦想工坊项目,使车间手工产品走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车间已累计培训困境妇女和残疾妇女2000余人次,产品出口全球13个国家及地区,年销售额达500万元。
坚持能人示范,带动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先后挖掘培育47名妇女手工产业先进典型,有32名女性分别被认定为国家、自治区级乡村工匠名师。发挥手工能人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城乡妇女转变观念,居家灵活创业就业。“青峡绣女”创始人李秋梅先后在银川、吴忠、红寺堡区等地开设手工坊10余家,带动3400余名城乡妇女成功就业、创业,每人月收入2000元左右。
坚持技能培训,强化手工从业者能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母亲创业循环金”、闽宁协作资金1000余万元支持手工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人社部门支持,对有需求、有意愿的妇女手工艺人进行重点培训,不断提高手工技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近3年培训2.1万人次,依托各级妇女手工协会举办妇女手工制品产业带头人、电商直播培训班,先后培训协会骨干会员和产业带头人300人次。针对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出门难问题,组织手工制品带头人送训上门,手把手帮带。原州区“香姐手工坊”创办人赵汉香,把规模小、力量散、单打独斗的手工编织女能手组织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乡镇、街道开展手工钩织培训,仅2023年就培训了540名学员,60%的学员通过培训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每个人可实现月收入800元-2000元。
坚持平台搭建,提高手工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联”字优势,依托各级妇女手工协会从制作、生产到销售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一批妇女特色产业手工发展样板,推动手工制品企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推广“互联网+手工”生产销售模式,培训了一批既能制作又能线上直播的“网络女达人”。和美西城林子手工坊负责人吴小玲,通过快手直播平台接收国外订单,与4家商贸公司合作开展手工毛线编织工艺品加工,带动当地5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持续举办妇女手工赛事,引导妇女手工带头人参加各种展会展销,宣传展示我区妇女手工产品,吸引客商、拓展商机,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彭阳县刘茹开创“茹家之绣”品牌,带动周边妇女掌握刺绣技能,把彭绣品牌推向市场。通过手工产业推介会上,与四川一家企业签订3年1个亿产品购销协议,推动宁夏非遗手工产品商业化品牌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