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矩阵,不断凝聚民族团结创建合力,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党建引领,提升民族团结凝聚力
坚定不移以党建为引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同部署同推进,推动“党建+民族团结”模式走深走实。一是党建+组织引领,把准民族工作新方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支部党建工作要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与保护区周边行政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在保护区周边行政村党支部和学校设置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党支部工作覆盖面。二是党建+宣传教育,拓宽民族工作新思路。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深入辖区乡村、校园、田间地头拉横幅、贴海报、发放宣传品,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以青年干部为主体,成立保护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队,积极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宣传活动,引导保护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保护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采取“保护区+学校+家庭”联合教育模式,在辖区各学校聘任18位小小宣传员,引导学生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链式教育效能。充分利用保护区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民族团结的政策理论和动态信息,让党的民族政策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党建+亲民活动,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邀请周边村民参加保护区职工运动会,通过比赛和互动拉近保护区干部职工与周边群众的关系。积极组织保护区周边村组举办邻里节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打好群众基础。联合医疗机构为少数民族群众开展送医问诊服务活动,累计义务诊疗1000余人次,为当地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四是党建+阵地建设,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在保护区主要路口建设民族团结候车亭2处,民族团结宣传阵地1处,既解决周边群众候车条件差问题,也让周边群众在日常出行候车过程中,时时处处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多元扶持,蹚出民族团结新路子
在紧抓生态建设工作的同时,多措并举积极帮扶当地群众发展经济,既“保生态”,又“富口袋”,努力实现绿富双赢。一是金融扶持激活“护绿”动能。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以无息贷款形式,累计发放小额帮扶资金170余万元,解决保护区困难群众春耕春播资金紧缺问题,激发保护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就业扶持壮大“护绿”队伍。积极争取45名生态护林员名额,聘用专职护林员12名,聘用社区共建联络员8名,年支付工资48.7万元。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保护区项目建设,增加经济收入。三是物质扶持夯实“护绿”保障。为辖区6个村组发放风力灭火器120台、头盔120顶、野外帐篷12顶、灭鼠器具1920个,与保护区所辖村组签订共建共管协议书,为保护区“护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四是产业扶持筑牢“增绿”根基。为全力做好“增绿”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壮大生态经济。多年来,先后帮助保护区群众修建基本农田4371亩,营造水保林1000亩,路旁植树20余公里,种植红梅杏、花椒等经济林794.4亩以及胡麻1095.2亩、优质牧草1151.6亩,提供优良牧草种籽1284.5公斤。引进推广秦川牛、万寿菊、中蜂等,为周边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生计作出积极尝试。先后举办种植技术、饲料加工技术、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等培训班116期,培训技术人员1500人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开展集约经营、转变群众生产经营观念等措施,保护区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绿色生态底色也更加鲜明。
支教助教,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扶贫必扶智,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连心桥”。云雾山保护区辖区内的蔡川小学和阳井沟教学点校舍破旧、师资匮乏、条件艰苦,为解决学生教育困境,云雾山管理局发起了援学支教活动。一是改善教学条件。维修校舍及院落125平方米,捐赠餐饮、娱乐、图书、校服等一大批物资,使学校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二是成立青年支教团。充分发挥保护区人才优势,发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长期在云雾山从事科研监测工作的博士生、硕士生及本局青年干部职工32人,成立青年支教团,承担起学校90%的教学任务,在做好日常授课的基础上,还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程。开办假期托管班、开展一对一帮扶,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升,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进一步和谐民族关系、促进保护区共建共治。